《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曹操
1.志正则众邪不生。
2.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3.应权通变 弘思远益。
4.马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6.纲范万度,永垂不朽
7.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8.安身为乐,无忧为福。
9.“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将中高顺。”
10.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有其忧者,人必拯其危
11.虽存大义,犹垂哀矜。
1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3.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14.君逸臣劳则国兴,君劳臣逸则国衰。
15.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16.“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17.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18.曹公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妒忌刻薄而缺乏威压,兵士众多而指挥混乱,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
19.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20.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刘备
21.“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22.忧国亡家,捐躯济难。
23.“袁绍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绍鹰扬河朔,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24.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25.得知于禁投降后,曹操悲叹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难处,反不如庞德邪!”
26.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7.“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28.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9.“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
30.“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
31.姜维文武双全,后期疲于奔命,一生好学不倦,清廉简朴。宦官黄皓专擅朝政,姜维为避免杀生之祸,远离朝廷。
32.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33.“(刘备)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34.“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35.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吾命休矣。
36.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37.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38.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9.“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40.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孙权
41.“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42.“璋为人粗猛,禁令肃然,好立功业,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
43.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44.“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45.“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46.“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47.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48.“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49.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50.“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51.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
52.“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53.“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54.“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55.“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56.“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
57.谓夏侯威曰:“君四十九位为州牧,而当有厄,厄若得过,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辅。”
58.“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
59.”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
60.“(陈祗)弱冠知名……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关羽
61.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62.“古有骅骝,令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63.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64.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
65.狱者,天下之性命也。
66.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67.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68.一与一,勇者得前
69.安身为乐,无忧为福
70.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71.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
72.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
73.缘木求鱼,煎水作冰
74.酒以成札,过则败德
75.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
76.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77.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78.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79.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80.和羹之美,在於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张飞
81.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
82.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83.兴国在於务农
84.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85.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86.兵贵神速。
87.战捷之后,常苦轻敌
88.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
89.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
90.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弘规也。
91.致治在於任贤,兴国在於务农。
92.民非谷不生。
93.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94.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95.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
96.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97.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98.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
99.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
100.安民之术,在於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
诸葛亮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就是关于陈寿《三国志》中的100句名言名句(陈寿的经典语句摘录)的优质答案了,希望能够对广大用户有所帮助,若是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及其他内容的话,那么就请关注或收藏本站!!!